查看原文
其他

怎样才能写出一份好文件?

宋贵伦 前线理论圈 2022-07-03

写文件尤其难。书的功能是供有爱好的人参考,其他人可看可不看;文章的功能是给有兴趣的人阅读,其他人可读可不读;文件的功能是给一定范围的人制订规范,要遵照执行,相关人士非看不可。

一份好文件能管许多年,能流传很多年。比如,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(以下简称《历史决议》)等许多中央文件,对现实有指导意义,对历史有长远意义。

好文件好在哪里呢?
我认为,可以概括为“主线+亮点+覆盖面”,或曰处理好线、点、面的关系。即:有一条明确的主线,有一系列指导性亮点,有一定的工作覆盖面。
《历史决议》的主线就是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。这条主线是在文件起草过程中,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的。《历史决议》围绕这条主线,对党的历史问题、毛泽东同志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,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观点。比如提出毛泽东思想“三个活的灵魂”等。《历史决议》在覆盖面上,纵向面对建党60周年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全部历史,横向面面向全党。这样的例子很多。当年,毛泽东每年都会花许多时间亲自主持起草和修改文件。
当然,在现实生活中,文件一般化的例子也不少,特别是一些地方文件,照抄照转的有之,空洞无物的有之,难以执行落实的有之。
文件起草之难,就内在因素而言,也难在“线、点、面”上。首先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。但主线不等同于主题,不等同于指导思想。即使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文件,也应当有一个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贯彻主线和落实思路,否则,原文照转上级文件就可以了,何必再制定贯彻落实的文件?
更重要的是,要有一系列新亮点、新举措,在面上要盖得住,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落地。起草文件能做到这些是很难的。现在有些文件政策碎片、部门利益、条块分割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。

文件起草之难,还有许多外在的因素。比如,领导没思路还很任性,不说怎样行,怎样写都说不行,让起草人“找不着北”。又如,领导们意见对立,又都很强势,让起草者无所适从。再如,有关责任部门没思路、没招数,让起草者做“无米之炊”,如此等等。这些也都是起草人经常遇到的苦恼。但这毕竟是工作层面上的。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。如果起草者能写出高水平的文件,还是能让人信服的。
我具体负责主持起草文件,是从到西城区委宣传部工作开始。当时,我是主持西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工作的副部长(挂职)。我参与主持起草的第一个文件是,1994年下半年区委全会讨论通过的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。万事开头难。当时我面临着这样两个困难:一是对区情了解有限。二是没有新参照。自1986年以后,中央和市委没再印发过这方面的文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起草了一个指导性意见,相对比较平淡。但在全市乃至全国仍然具有“两个文明一起抓”的创先意义。
1996年11月11日,西城区委七届七次全会讨论通过的《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,进一步加强我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》,是我主持的,当时已任西城区委宣传部部长。文件提出了“实施十大工程、创建文明城区”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。这个思路在西城区坚持了多年。西城区获得了首批“全国文明城区”称号。

到北京市委机关工作后,我参与主持起草的文件就更多了。特别是自2007年,我担任了市委社会工委书记、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后,几乎每年都有具体主持起草的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。社会建设是崭新事业,而且,中央没相应机构,各省市也没几家,北京市总体处于领跑状态,所有文件都是探索性、创新性的,起草难度很大。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,在大家共同努力下,这一系列文件思路清、亮点多、可推广,符合好文件“线、点、面”的要求。
比如,最初于2008年出台的“1+4”文件,提出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、中国特色、首都特点的北京社会建设体系的工作思路,一直坚持多年。当时提出的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、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、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、构建“枢纽型”社会组织体系等举措,已在全市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又如,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《北京市“十二五”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》,提出了“构建北京社会建设六大体系”的目标任务,即: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、更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、更加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、更加文明的社会环境体系、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体系、更加有效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体系及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。
再如,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《北京市“十三五”时期社会治理规划》,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北京社会治理“六大体系”、提高“四大能力”的目标任务,即:构建党的组织、政府组织、基层组织、社区组织、社会组织、市场组织互联互动体系,提高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综合治理、源头治理能力。这与后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,是北京社会建设、改革、治理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标志。
学无止境,写无止境。对我个人来说,学习和写作是我一生的功课。现在离开行政岗位到国家高端智库工作,行政事务少了,专业要求高了。我将更加努力,力争多写好文、多出好书。


作者:宋贵伦,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


文章来源:前线客户端

责编:易艳

版式:林苗苗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欢迎投稿,转发分享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




推荐阅读



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


前线理论圈


前线客户端



东方红啦


中国大学生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